民漢語音翻譯軟件搭起各族群眾的“溝通橋”
本文轉自:中國名族報 記者:王甜
“我們村的干部和村民的漢語水平都不高。住村工作組到村里后,幫助我們在手機里面安裝了‘維漢智能語音翻譯軟件’,F在,我們有不懂的話就用維吾爾語說出來,軟件立刻就能翻譯成漢語,有讀音又有文字。村里鄉(xiāng)親到市里買東西、辦事的時候,也可以用它來翻譯漢語。非常感謝你們。”這是一封來自新疆喀什帕哈太克里鄉(xiāng)托萬克喀庫拉村的信,寫信的是村團支書圖提古麗·如則,她代表全村村民向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表示感謝。
信中提到的“維漢智能語音翻譯軟件”,是去年由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與高校共同研發(fā)的翻譯軟件,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和翻譯知識,翻譯速度快、準確率高,是專門用在手機上的雙向智能語音軟件。
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招商發(fā)展局工作人員趙銳,現在是托萬克喀庫拉村的一名住村干部。托萬克喀庫拉村99%的村民都是維吾爾族,要做好住村工作,首先要解決語言溝通的問題。
去住村前,趙銳用維漢智能語音翻譯軟件學習維吾爾語。軟件不僅成了他的“小老師”,更成為像他一樣的住村干部們的工作“利器”。
“它語法標準,詞匯量豐富,實用又便捷,已經成為我們與維吾爾族群眾溝通的‘小助手’了。”趙銳說,“在入戶走訪時通過翻譯軟件,我與村干部和群眾溝通更順暢了,工作效率也提高了。”
不僅僅是維吾爾語有了民漢智能雙向翻譯系統(tǒng),去年以來,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還先后研發(fā)了蒙古文、藏文、哈薩克文、朝鮮文、壯文5種民族文與漢文智能雙向翻譯系統(tǒng),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和熱烈歡迎,訪問量已超過180萬人次。
據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信息處處長何燕龍介紹,近日,他們又研發(fā)出彝文與漢文智能翻譯系統(tǒng),這也是目前國內的首套彝文與漢文互翻互譯智能系統(tǒng)。至此,由翻譯局承擔的7種少數民族文字雙向翻譯系統(tǒng)已全部上線運行。
“這些軟件可以用于報社、電臺等文化事業(yè)單位,能有效降低翻譯人員的工作強度,提高工作效率,優(yōu)化譯文質量。軟件研發(fā)推出以來,還有很多‘草根’用戶不斷聯(lián)系到我們,表示感謝。”何燕龍說,賣烤肉的、經銷拖拉機的少數民族商人,也都通過他們研發(fā)的軟件受益。
“漢文與民族文智能翻譯系統(tǒng)的運行,將進一步提高民族語文翻譯工作的信息化水平,更好地為民族語文翻譯工作服務。”何燕龍也表示,今后該系統(tǒng)將與民族語語音識別系統(tǒng)相結合,可實現民族語語音的監(jiān)測。基于現有的語料數據,在政論文的翻譯上效果較佳。該軟件也將隨著漢文與民族文句對照數 據量的不斷擴充和語法結構的完善,逐步拓展并提高在其他領域的翻譯效果,不斷適應用戶的需求。
自2010年以來,在國家民委及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,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成立信息處,開始從事民族語文軟件的研發(fā)與推廣應用工作。2014年該局被國家民委列為“民族語文軟件研發(fā)基地”。
目前,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已完成了30款應用型民族語文軟件的研發(fā)。其中,包括7種民族語文電子詞典和校對軟件,手機維漢智能語音翻譯軟件,維吾爾文、藏文、彝文手機語音輸入法,維漢語音轉寫,民漢對話通,并獲得國家版權局頒發(fā)的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》。
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與清華大學、北京捷通華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已成功合作研發(fā)了“靈云維漢友誼橋”、“維漢智能語音翻譯”及“維吾爾文語音輸入法”等維吾爾語智能語音軟件,并將于今年8月在新疆舉行軟件發(fā)布會。蒙古語、藏語、哈薩克語和朝鮮語的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軟件,也將逐步推出。
靈云平臺更多信息: www.hcicloud.com
體驗靈云客服機器人:010-82826886-8898